2025年5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达成首份贸易协议,宣布英国汽车出口至美国前10万辆将享受10%关税税率,而墨西哥、加拿大生产的汽车仍需缴纳25%关税。这一政策被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(AAPC)批评为“损害本土制造业利益”,福特、通用汽车及斯泰兰蒂斯(Stellantis,原克莱斯勒)三大车企联合发声,指责白宫“牺牲北美供应链换取政治筹码”。
车企核心诉求:关税政策加剧供应链割裂
成本压力陡增
福特:因关税冲击预计2025年利润减少15亿美元,已撤回全年业绩指引,并警告下半年美国汽车价格涨幅将抑制销量。
通用:多款高利润车型(如雪佛兰Equinox、Trax)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生产,关税风险敞口达50亿美元,被迫下调全年息税前利润预期至100亿-125亿美元(原预测157亿美元)。
斯泰兰蒂斯:北美市场利润率从15.4%骤降至4.2%,库存积压30.4万辆,被迫通过20%折扣清仓,直接侵蚀利润。
供应链重构困境
三大车企均依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(USMCA)框架下的跨境生产,例如福特在墨西哥生产皮卡,通用在加拿大组装SUV,斯泰兰蒂斯在墨西哥制造Jeep车型。然而,特朗普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对非美本土汽车加征25%关税,导致车企面临“双重成本”——既要承担关税,又需应对美国本土生产的高成本。
政策反复加剧不确定性
2025年3月,特朗普签署永久性25%汽车关税政策,豁免仅限于USMCA框架下的“美国含量”达标产品,但车企称其供应链“难以完全本土化”。
2024年特朗普曾短暂豁免三大车企关税,但2025年4月政策重启后,车企被迫暂停墨西哥工厂生产以调整产能,导致数千工人失业。
行业影响:全球汽车贸易格局生变
北美市场“内卷化”加剧
英国汽车凭借关税优势,2025年配额内出口成本降低15%,直接冲击福特F-150、通用Silverado等本土皮卡市场。同时,韩国、日本车企因25%关税被迫缩减美国市场份额,但中国电动车因美国对华加征关税(25%)仍难受益。
电动化转型受阻
三大车企均将电动化视为核心战略,但高关税导致其海外建厂成本激增。例如,斯泰兰蒂斯原计划2027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,但因墨西哥工厂停工被迫推迟,北美电动车产能利用率不足40%。
国际供应链重组加速
福特:宣布将印度工厂产能转移至美国田纳西州,但预计需投入30亿美元,短期内难以缓解成本压力。
通用:重启印第安纳州皮卡生产线,试图以本土化生产抵消30%关税成本,但工会反对裁员加剧劳资矛盾。
斯泰兰蒂斯:与中国零跑成立合资公司,试图通过东南亚电池工厂降低供应链风险,但被欧盟质疑“技术外流”。
车企与白宫的博弈:利益与立场的冲突
车企的“理性诉求”
呼吁关税差异化:要求对USMCA框架内产品免征关税,并延长过渡期至2030年,以匹配电动化转型节奏。
反对“政治优先”:批评白宫将英国列为“特殊盟友”,而忽略墨西哥、加拿大等长期供应链伙伴,导致“美国工人与供应商利益受损”。
特朗普政策的深层逻辑
经济安全优先:通过关税迫使车企投资美国本土,例如通用在密歇根州新建电池工厂获得3.75%关税抵免,但该政策仅覆盖部分产能。
选举政治考量:特朗普在底特律汽车工人选区支持率下滑,需通过贸易政策向“铁锈带”选民示好,但车企称其政策“缺乏长期规划”。
未来展望:行业自救与政策博弈
短期策略
库存消化:三大车企计划2025年削减全球库存15%-20%,通过折扣促销回笼现金流,但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率。
多元化市场:斯泰兰蒂斯加速进军东南亚市场,通用重启中国神龙汽车业务,福特则加大欧洲电动车投入。
长期挑战
技术脱钩风险: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要求电动车电池材料“北美原产”,但三大车企海外供应商占比仍超40%,合规成本居高不下。
政策不确定性:2025年11月美国大选后,若拜登重返白宫,可能推翻特朗普关税政策,但车企已不堪短期波动。
结语:产业理性呼唤政策平衡
美国三大车企的集体抗议,揭示了全球化供应链与本土保护主义的深层矛盾。特朗普对英贸易协定虽短期提振农产品出口,却以牺牲汽车产业竞争力为代价。行业专家警告,若政策持续“零和博弈”,美国汽车市场将面临“价格战+技术停滞”的双重危机,最终损害消费者与就业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汽车信息网 » 美国三大车企集体发声抨击特朗普对英贸易协定:关税冲击供应链致利润承压,行业呼吁政策理性化